目前,依据养老主体和场所划分,家庭养老、社区互助养老、社会养老是主要的三大养老方式。由于社会老龄化和家庭少子化趋势的加重,人均抚养提供的负担也加重,中国的孝道文化和“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导致诸多老年人优先选择留在家中,青壮年若外出务工,照顾第三代的责任大部分都由老年人承担,这占用了老年人很多生活时间。
家庭养老作为传统养老方式固然具有社会养老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家庭养老可能会让老年人“抚养供给者”的角色继续延续,更缺少了社会养老可以提供的医疗、心理辅导、长期照护等多种高质量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生理与心理上需求。
除了家庭养老,很多老年人选择依靠自己或社区互助养老的方式来满足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护的需求,以此来适当减轻子女赡养负担的“责任伦理”。然而,关于老年人的疾病诊疗、康复保健等需求,都是家庭养老及互助养老难以满足或对接的。
社会养老可以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可与医院诊疗实行相对专业的对接,但仍然出现养老机构养老床位结构不合理、费用高昂、老年人抑郁和焦虑等困境。
为突破这些困境,尤其是针对老年疾病长期诊疗照护的需求,多主体相互协同配合的各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尝试应运而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系统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是时代责任和使命,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构建养老友好新环境,对于促进老年人及其家庭享有所需的优质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养内设医”:一个较成熟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医养结合中,“医”主要指医疗、康复和保健服务,“养”主要指日常生活照护、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等服务。这积极响应了大健康理念和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是积极结合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创新社会化养老方式。 医养结合的模式主要分为四大类,分别是以养老机构为核心的“养内设医”模式、以医疗机构为核心的“医内设养”模式、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联合创办的“医养联合”模式、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点的“社区居家”模式。其中,“养内设医”指的是在养老机构内设医疗部门,签约临近医院或当地医院的医生护士,长驻养老机构中开展医疗服务。“医内设养”指在医疗机构内设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专区,为慢性病、术后康复等需长期照护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如广东某自治县中医院联合民办养老机构,毗邻住院部开设医养结合养老专区,将长期卧床或需长期照护的老年病人转移至专区,提高病床周转率、医院效益及其社会效益。“医养联合”指的是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签约,将医疗机构中患慢性病和需康复的老年人转移至养老机构进行康养,当养老机构中老年人出现病重病危或其他医疗需求时,则可立即由绿色通道快速进入签约医疗机构进行诊疗,以此实现双向转诊制。“社区居家”指的是基层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居委会、老年人签约,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为基点,依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上门诊疗及转诊服务,其服务理念是让老年人在不脱离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社区环境的情况下也能享受健康养老服务。 在现行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中,“养内设医”是一种实践性、可行性较高且具有发展前景的模式。多数老年人,尤其是高龄的有诊疗和照护需求的老年人愿意选择“养内设医”模式来养老。一是因为这种模式以“养”为主业,有“医”做保障,而老年群体随年龄增加,低层级需求上升,高层级需求递减,养老服务需求随之增减;二是“医”“养”功能相互镶嵌,有利于医、养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快速转换,适应老年人常需与急需的要求;三是由于近年国家增加医疗资源投入,不仅方便了老人及其家属和养老机构,也缓解了社会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四是国家对“养内设医”机构发展实行放管服改革,供给一定优惠政策;五是该模式从整体上提升了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从而降低了风险水平。而“医内设养”“医养联合”“社区居家”的模式在实践运营中因为诸如机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但监管不到位,硬件投入及运营成本高,老年人传统居家养老观念强烈,老年人收入较低无法支付居家养老服务等问题,以致较少老年人愿意支付服务而机构经营困难。当然,“养内设医”模式也有其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是否有设医资质与流程、设医的费用能否纳入医保支付、服务人员能力等。此外,学界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创新、试点实践的研究多集中在发达地区的城市,对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市里的研究较少;从宏观层面提出改进措施的多,针对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而展开研究的少。 “养内设医”模式发展的困境 1、机构运营亏损多 当前“养内设医”养老机构出现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一般的机构在前期建设期间主要靠自身出资,资金需求量大;二是养老产业运营周期比较长,资金回收比较慢,有些“养内设医”养老机构没等到政府补贴就已经倒闭。于是,有的“养内设医”养老机构在自身发展资金不足的状况下往往会选择降低服务标准来适应市场的发展。在机构设施方面,像绿化工人减少、花园无人打理、活动室器械损坏无人维修的情况普遍存在。在服务供给方面,机构只能采取开源节流的方式来降低支出成本,例如精简门诊科室、减少医疗器械引进等。资金困境也是导致在院老年人疾病诊疗需求难以满足的重要原因。 2、医保报销范围小 关于医保报销项目的覆盖范围,“养内设医”模式、“医养联合”模式小于“医内设养”模式、“社区居家”医养模式;老年人们的康复医疗项目,目前只有“医内设养”模式将其纳入报销范围内。因此,尽管“养内设医”胜在能为入住老年人提供稳定的基本诊疗和护理服务,保证慢病的周期性治疗和常见病的及时诊疗,但与“医内设养”“社区居家”模式结合相比,其所提供的康复报销的项目是较少的,而往往却是老年人们最为需要的。比如,至今在该护理院进行康复保健、中医理疗还不能享受医保报销,基本上都是老年人们自行负担。再者,长期护理保险,只限于参加城镇职工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常年卧床且需要专业护理的失能失智老年人才能享受。所以有些失康老年人在术后入住到护理院后,大部分的护理费用由个人承担。此外,医保的异地使用也会有问题。外请护工对吃药都有忧虑的老年人而言,会大大加重他们的经济负担。 3、专业护理人才少 护理院目前入住的多为失能半失能高龄老年人,所以一线护工不仅要关注老年人身体情况的变化,还要切时察觉其情绪变化。工资待遇较低、劳动强度大、职业发展空间不大是一线护工岗位难以招收到专业人才,尤其是经验丰富的医养服务护理人才的重要阻碍。医学专业毕业生普遍不愿到养老机构工作,养老机构中人才招不进、留不住的问题十分突出,且人员流动性较大,护理队伍不稳定,“断层”现象严重。一些养老院/护理院出于运营成本的考虑,只能聘请学历水平和职业技能都较低的护工从事老年人的照护工作,其工作只能是一般的看护,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护理,不能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多元化的日常生活照护需求。所以,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中常有一人兼多职的现象出现。因为工作繁重,长此以往他们的热情消减,价值感减弱,有的甚至难以承受照护压力而辞职离岗。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劳动力年龄、知识结构以及对薪酬待遇要求的变化,一线护理岗位的短缺情况会愈发加剧。
广东哲明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121679号 粤公网安备44010502002698号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小北路65号华宇大厦17M EMAIL:18902327646@163.com
人力资源证: (粤)人服证字[2023]第0104001523号
Powered by 哲明医学人才网.